在东岳集团众多的产品中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燃料电池膜、氯碱离子膜为代表的高端膜系列产品。别小看这一张张薄薄的膜,它们承载的是东岳集团占领世界科研高点、实现新能源替代的千钧重量,更擦亮了其“中国膜谷”这张名片。
在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看来,东岳人自主研发的最引以为傲的两张膜,一张是打破国外30年垄断的“争气膜”——氯碱离子膜;另一张是对氢能汽车产业意义重大的“争光膜”——氢燃料电池膜。
东岳氯碱离子膜的问世,可谓是中国氯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。它终结了中国氯碱工业30年受制于人的历史,是一段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难题、打破国外垄断的佳话;更是一次中国企业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艰难探索……在现在看来,其成功研发带给我们的启示,远远大于其本身价值。
原化工部副部长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曾谈到:“全氟离子膜是一个国家级难题,曾被列为化工部十大科技难题之首。从‘七五’开始,列入三个‘五年计划’开展攻关都没有攻下来,后来试图买外国技术,也没有成功。”
在东岳离子膜成功研发之前,进口氯碱离子膜价格昂贵。氯碱装置每两年就要换一次膜,每次换膜费用高达数千万元。难怪有人戏言“整个中国氯碱工业一直是在为国外的离子膜打工。”
由于受制于人,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实行氯碱离子膜进口零关税。为确保氯碱工业的安全,国家还不得不保留少量石棉隔膜法制碱产能,以备不时之需。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文雷曾感叹道:“受制于人的滋味太难受了,所以给东岳离子膜科研攻关的成功怎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过分!”
2004年1月,东岳离子膜项目成为科技部年度紧急启动的两个国家“863”重大项目之一。此后,国家科技部又将其列为“十一五”和“十二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,支持引导资金过亿。在东岳离子膜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期间,李克强、胡锦涛、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视察东岳,并对东岳离子膜打破国外垄断,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。
2009年,随着东岳氯碱离子膜的量产和万吨氯碱装置的试用。进口离子膜价格应声而落45%,国家发改委下文,一次性全面淘汰落后的隔膜工艺。据测算,产能转换后年可节电54亿千瓦时,还可节约大量标准煤,为中国氯碱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到了2017年7月14日,整台套万吨氯碱装置用上了东岳集团新一代国产氯碱膜DF2806,这代膜打破了公司研发成功以来国外同行企业的围追堵截,各项运行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东岳集团研究院院长冯威表示,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氯碱离子膜DF2807已实现工业化稳定生产,产量稳步提升,并已成功用于30多家氯碱企业的万吨氯碱生产设备上,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。
然而,东岳集团通过自主创新,为国家创造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。
2009年10月17日,胡锦涛同志视察东岳。在研究院,张永明博士拿着两张膜向他汇报说:“总书记,我们研发了两张膜。一张是氯碱离子膜,打破了国外30多年技术封锁和垄断,另一张是氢燃料电池膜,是东岳的‘争光膜’。这张膜,事关未来氢能源利用,特别是汽车动力革命。现在,我们已研发成功,走在世界前端了。”
一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发动机最核心的材料是氢燃料电池膜。东岳集团恰恰是掌握了这一核心材料的技术,而全球有这一技术的企业不超过10家,东岳技术位居榜单前列。
“这个产品的研发在国际上只有几个公司能够做得到,而且技术都被国外公司垄断,燃料电池膜是氢燃料电池的电堆里面一个非常关键的材料,它的技术性非常强,所以我们管它叫做‘芯片’。”冯威说。
目前,东岳集团正加快氢能源研发与产业化速度,专门成立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,并投资14.2亿元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千万平方米氢能膜材料基地,标志着东岳集团倾力打造的氢能“芯片”正在加速推进,燃料电池膜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即将实现产业化。
借助行业内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,东岳集团又在开发太阳能封装膜、钒电池膜、锂电池膜、污水处理膜、海水淡化膜等系列膜产品。依托“中国膜谷”落户桓台的契机,东岳集团全面发力,在新环保、新材料、新能源领域大举进行高端国产化膜的替代。
(摘自中国化工报)